秉教育初心 赴山海之约
来自福州一中的池英森老师在给西吉中学的学生上体育课。 韩春波/摄
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。跨越2000多公里,从2000年开始,福建与宁夏建立教育对口协作关系,奏响了闽宁两地教育合作发展的协奏曲。20多年的合作给宁夏的学校带来了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,让学校教育教学水平、教师能力素质稳步提升,打造了一支支“带不走”的高素质教师队伍……
2022年8月以来,闽宁教育协作再上新台阶。中央组织部、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,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组团选派、集体作战、造血与输血并重,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和同心县、固原市原州区和西吉县、中卫市海原县接续帮扶,帮助这5个县(区)各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,创造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新样本,续写着新时代的教育“山海情”。
建章立制 同心同向
“‘组团式’帮扶不同于以往‘单兵作战式’的支教,‘组团式’帮扶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承担个体教学任务,更重要的是聚焦‘输血’向‘造血’转变,利用团队力量,通过示范引领,整体提升当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,努力打造一支‘永久牌’骨干教师队伍,促进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。”帮扶团成员陈海滨说。
陈海滨原本是福州一中的副校长,作为教育“组团式”帮扶团成员来到宁夏,他现在的身份是西吉中学校长。和陈海滨一同来到西吉中学的,还有来自福州一中、银川九中、固原一中的9名教师,他们当中既有学校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,也有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,他们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、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管理经验,为西吉中学注入了新的教育力量。
西吉中学是宁夏规模最大的县域高中,有悠久的办学历史,在校学生6700余人。“第一批‘组团式’帮扶工作没有先例可以参考、没有经验可以遵循,只有‘摸着石头过河’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’。”陈海滨说。为明确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路径,帮扶团队配合西吉县教体局制订了《西吉县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实施方案》,明确了“组团式”帮扶的帮扶目标、措施、任务清单等,为未来3年直至2035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。同时,帮扶团队主持制订了《宁夏西吉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建设工作三年规划(2022—2025年)》,分析了学校实施“新高考”改革的基础,提出了建设目标和思路,明确了任务举措和重点突破事项,为“新高考”改革在西吉中学的平稳落地搭建了四梁八柱、设计了行进路线。此外,帮扶团队还协助学校修订了《西吉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》,制订了《西吉中学教研活动考核细则》《西吉中学优秀教研组、备课组(组长)考核评比细则》,推动西吉中学教研活动规范化、科学化。
为了使教育机制更加优化,在同心县委组织部定期召开的协调工作例会上,以朱建亭为代表的教育帮扶团队提出了“阳光招生”建议,让同心县中考考生考后再在网上填报志愿,从而营造一个公正、公开、公平的录取环境,受到广大家长和考生的拥护。该建议已于2023年开始施行。福建已有多年“3+1+2”新高考改革经验,而宁夏才刚刚启动新高考改革,在朱建亭等老师的指导下,同心县豫海中学积极学习推广选科指导、走班教学、教务教学管理等福建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做法,加快适应新高考改革。
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。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已经开展两年多,“组团”的力量正在显现,各帮扶团队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清晰了思路、形成了特色,通过多层次、多方面精准发力,逐步实现了闽宁教育协作从“输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、从基础教育向各级各类教育、从单一支教向全方位帮扶合作的转变。
帮有特色 扶有成效
“‘组团式’教育帮扶团队坚持一校一策,聚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、教师队伍能力素质、学生综合素质、学校管理水平‘四个明显提升’,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既提了成绩又带了队伍。”宁夏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。
同心县豫海中学成立于2008年,有80个教学班,教师平均年龄31岁,学校发展面临着生源基础薄弱和教师团队年轻缺乏经验等困境。校长朱建亭将福建先进的学校管理、学生管理经验以及师资培养机制引入豫海中学,完善学校规章制度,促进学校由粗放管理走向制度化管理。帮扶团的老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外,每人还带3名徒弟,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方案,通过5项教学基本技能实现“组团式”帮扶全员轮训,坚持每周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,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。帮扶团队还创新建立“班级周记”、“站立式”早读等制度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;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,打造县域高中体育科技特色办学;争取资金230余万元改造电子屏、建设智能录播教室,改善学校办学条件。
一系列帮扶举措为豫海中学带来了显著成效。2024年高一招生迎来大丰收,录取分数线跃居同心县第一,彻底甩掉了录取线全县最低的帽子。连续两年高考同样捷报频传:2023年高考,一本人数增加81人,上线率由2022年1.04个百分点提高到7.56个百分点;本科人数增加174人,上线率由2022年13.49个百分点提高到26.6个百分点。2024年高考,全县理科前10名占9人,前20名占17人,理科应届500分以上突破25人,居全县第一。另外,豫海中学还组建了科技教育教师团队,指导学生参加吴忠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并荣获第一名,实现该校在科技教育方面零的突破。
一边是帮扶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,一边是对家人的深深亏欠。朱建亭来宁夏前,他父亲突发脑梗偏瘫了,同时又查出患有肺癌,家里还有两个孩子,一个上初中,一个上幼儿园,家庭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着实让他难以抉择。最终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,朱老师毅然选择了支教这条路。
像朱建亭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教老师还有很多。来自漳州一中的卢劲文老师,顾不上家中备战高考的儿子,义无反顾地来到海原县兴海中学开展帮扶工作。面对学生基础薄弱、行为习惯较差、主动进取劲头不足的状况,帮扶团队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,从学生的行为习惯、卫生习惯、学习习惯抓起,以军训的标准和要求管理公寓,配合养成教育,实现“人要精神、物要整洁、学要主动、言要文明”的养成目标。帮扶团队充分发挥“帮扶教师就是学科带头人”的作用,从正确编用学案、优化教学设计、创设有效情境、生发真正问题、实现自主学习、分层布置作业等方面强化指导和示范,切实转变了教师主讲的思想理念和传统授课方式,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。两年来,在帮扶团队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,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8个,14名教师在区级教学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以上荣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帮扶团队还结合兴海中学实际,充分挖掘学生潜能,大力培养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特长生,打造学校艺体教育品牌。学校设立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体育特长班,单独开展专业课教学,同时进一步优化艺体教育与课堂教学、课外活动的整合,广泛建立体育类、艺术类社团,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。2023年高考,该校艺体特长生本科上线75人,占本科上线人数的56.3%,让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。
双向奔赴 共育人才
在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(以下简称湄职校),目前有59名来自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(以下简称同心职校)的学生,他们是第7批“湄职同心班”的学员,在这里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实训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马逸轩就是其中之一,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在进行CAD绘图实训,争取熟练掌握这门技能。
2018年,同心县投入资金1.7亿元,建成了同心职校,实现了该县中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。然而,作为一所全新的职业学校,在专业建设、校企合作、学生实训等方面都是“一张白纸”。
创建于1985年、如今招生规模达6000多人的湄职校,不仅发展成熟,而且实力强劲——既是福建省首批4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,也入选全省首批高水平职业院校“双A”建设单位。
在闽宁协作的大背景下,2018年11月,湄职校与同心职校搭建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关系。2021年,湄职校投资19万元,为同心职校建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。然而,基地建起来了,教学水平如何提上去?“湄职同心班”应运而生。
“同心职校定期选派学生到湄职校学习或实习,探索出专业班级成建制访学和技能竞赛集训两种模式。”湄职校副校长、现任同心职校校长的施风荣介绍说,从2022年3月第一期“湄职同心班”开班,到现在已有6期177名学生在湄职校完成学习任务,目前在湄职校的是第7批学生。湄职校精心选派优秀骨干教师,对他们给予全方位指导,让每一位同心的学生都能学到过硬的技能。
参加技能竞赛是促进职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。作为“组团式”帮扶成员,校长施风荣将技能竞赛作为教学提升的主要推手,依托“湄职同心班”,选派技能竞赛选手到湄职校跟岗训练,提升技能水平。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湄职校跟岗学习,与湄职校资深教师组成结对帮扶,经常开展线上线下教研、线上示范交流课等活动,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,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。
成效是显而易见的。在2023年宁夏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,以“湄职同心班”学生为参赛主力,同心职校共参加34个项目,32个项目获奖,其中一等奖2个、二等奖9个、三等奖29个,实现了区级奖项一等奖零的突破。2024年,学校成绩更上一层楼,获得一等奖5个。“这么好的成绩,让学校扬眉吐气,师生、家长都信心大振。”同心职校青年教师李若楠说:“‘湄职同心班’的学生回去后,还发挥‘传帮带’作用,带动其他学生共同提高技能水平。”
“‘湄职同心班’的协作育人模式,为东西部教育协作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。”施风荣说,下一步将通过常态化设立“湄职同心班”,进一步深化结对帮扶合作,助力宁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山海虽远,闽宁情长。当协作的脚步踏破千里之隔,带来的不仅有物质上的帮扶,更多的是对梦想的加持。这股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追梦的翅膀,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。
责任编辑:李永红